close

英特爾(Intel)28日於加州聖荷西舉行第2屆「Intel Innovation」創新日,除了發表號稱「地表最快」的第13代Intel Core桌上型電腦處理器,同時也和「三星顯示」(Samsung Display)合作開發可滑動式的螢幕,成為本周科技亮點。

另外,台灣大哥大合併台灣之星、遠傳電信合併亞太電信,這兩起合併案因頻寬爭議掀起電信業大論戰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NCC)分別在9月28日、29日舉行聽證會,頻寬超標是否該繳回,成為論戰重點。

英特爾PC客戶運算事業群副總裁高嵩來台主講本次新產品特色,他認為,新產品價格持平前一代,對市場競爭力有幫助。圖/記者呂俊儀攝
英特爾PC客戶運算事業群副總裁高嵩來台主講本次新產品特色,他認為,新產品價格持平前一代,對市場競爭力有幫助。圖/記者呂俊儀攝

★英特爾創新日登場!這次大秀什麼新產品?

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(Pat Gelsinger)介紹,隨3大晶片製造商及80多家領先半導體產業公司加入UCIe,「我們正在讓它化為現實。」

他進一步解釋:「英特爾和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(Intel Foundry Services)將迎接系統晶圓代工時代。藉由4個主要組成因素:晶圓製造、封裝、軟體和開放式小晶片生態系,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做到的創新,如今將為晶片製造開啟全新的可能性。」(詳全文)

英特爾PC客戶運算事業群副總裁高嵩來台主講新產品特色。對於定價策略與庫存問題,他說明,新產品價格持平前一代,對市場競爭力有幫助;庫存則有擬訂詳細計畫,並與客戶溝通。(詳全文)

此外,英特爾主題演講中,三星顯示執行長Joo Sun Choi在台上展示一台「可滑動式」原型PC,號稱這台電腦將提供更大的螢幕和提升攜帶方便性。透過展示可見,這台猶如平板的PC顯示器,可橫向拉伸從13吋變成17吋螢幕,可望創造更多筆電的可能性。(詳全文)

NCC舉行「台灣大哥大合併台灣之星」聽證會,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(左)與商務長林東閔會前交談。頻譜超標該如何處理?引電信業論戰。圖/中央社提供
NCC舉行「台灣大哥大合併台灣之星」聽證會,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(左)與商務長林東閔會前交談。頻譜超標該如何處理?引電信業論戰。圖/中央社提供

★電信業大論戰!公司合併後,頻寬超標是否該繳回?正反意見攻防

台灣大哥大:合併後3家電信業者皆有超標,超標數額、如何處理應由主管機關認定,此外,中華電信和亞太電信的900頻段轉讓核配案,已有先例,當時即採用「無線電頻率使用管理辦法」第12條第4項規定,基於頻率使用效率及公共利益予以核准,「很明顯標準是不一樣的,這是不是有點雙標?」(詳全文)

遠傳:事實上,建置新法是為了避免資源過度集中,若回頭看,遠傳被NCC認定超頻,那遠傳也願意繳回,但競業(台灣大哥大)不論是新法或舊法都超頻,「不能讓會吵的就有糖吃。」(詳全文)

中華電信:盼NCC依法處理,頻譜超標就該繳回;另針對近日合併案當事人發布聲明內容中相關疑義,中華電信也提出說明,供主管機關參考。(詳全文)

★NCC聽證會舉行!台灣之星也是當事人,勞資雙方都要講清楚

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:以頻譜標金價格來看,中華電信持有最多的1,800MHz黃金頻段,才是市場競爭的絕對因素。他也期待,主管機關做出明智判斷,更盼合併案審查可盡快通過。(詳全文)

台灣之星勞工代表:事實上從宣布合併到今天,只聽到精神喊話「公司有遞交安置計畫文件了,會依法辦理」,但9個月來已累積超過500多位同仁離職,許多員工因為遲遲等不到具體方案,擔心失業難找工作而不得不離開電信產業。(詳全文)

市場持續傳出,蘋果公司正研發摺疊iPhone,不過此消息已傳了2年,仍尚未被證實。圖為網路流傳的想像圖。圖/翻攝自新浪
市場持續傳出,蘋果公司正研發摺疊iPhone,不過此消息已傳了2年,仍尚未被證實。圖為網路流傳的想像圖。圖/翻攝自新浪

★摺疊iPhone準備來了?

供應鏈有消息傳出,蘋果公司(Apple)正開發2款摺疊iPhone手機,包括橫向摺疊、直向摺疊等機型,猶如三星(Samsung)Galaxy Z Fold 4及Z Flip 4的概念。(詳全文)

★央行歷年升息對台股衝擊?一文看「後座力3至6個月顯現」

台灣中央銀行22日宣布升息半碼,對台股後市衝擊會有多大呢?根據統計,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,央行共計升息8次,升息後的次月台股漲跌互見,但平均跌幅1.88%,時間拉長至3個月或6個月,下跌次數增加且平均跌幅擴大為2.53%、3.81%,可見升息將對台股形成具有強烈程度的後座力衝擊。(詳全文)

★台股重挫,這家廠大買自家股票

台股重挫創下21個月以來新低,資金加速抽離市場,惟連接器軸承廠新日興(3376)公告大舉買入自家股票,本次買回股票3,657張,加碼總金額達3.22億元,平均每股買回價格88.1元,展現出「你丟我撿」氣勢。(詳全文)

聯發科。圖/中央社提供
聯發科。圖/中央社提供

★減碳成新經濟戰!聯發科、鴻海公布2025~2050年淨零碳排新計畫

聯發科表示,董事會及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通過於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s)重大目標,規劃逐步減低碳排放總量,體現永續行動力,朝向零碳排放邁進。

透過「綠色設計」、「節能減碳」及「供應鏈永續管理」三大面向,聯發科推進淨零時程,預定2030年達成全球集團辦公室電力使用100%再生能源、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。(詳全文)

鴻海集團也維持減碳路徑,將零廢目標提升至供應鏈。鴻海環保長洪榮聰表示,零廢專案已從集團廠區延伸至供應商,鴻海2025年將輔導至少25家電子類重要供應商取得零廢認證,目標達成2030年實現供應鏈達到100%碳中和的承諾。

洪榮聰表示,供應鏈零碳管理是趨勢也是挑戰,低碳是一場革命,更可以視為另外一次的工業革命;台灣等亞洲國家搭上了第3次由資通訊與核能引領的工業革命,大家透過製造業改善生活,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低碳革命,致勝關鍵就是基礎建設,事實上就是新形態的經濟戰爭,而且是各國家檯面下的新經濟戰爭。(詳全文)

交大幫校友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難得同框。圖/張家豪攝影。
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(右)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同框。圖/記者張家豪攝

★宣明智談電動車大餅:「2025年是不是一個咖」是發展關鍵

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強調,全球電動車產業在西元2040年後產值將高達6兆元;如果2040年產業大決戰,必須在2030年做好準備就是第一關,而往前推「2025年是不是一個咖」就是關鍵,他呼籲業者趕快搶時間、衝出成績來。(詳全文)

電動車發展進入賽局,宣明智直指「2025年是不是一個咖」,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立足關鍵;而根據DIGITIMES發布Asia EV50前50大供應鏈名單,台廠有鴻海(2317)、台達電(2308)、友達(2409)上榜,明顯可見中國崛起、日韓轉型,台灣出現資通訊與汽車加速融合的新趨勢。(詳全文)

★市場面觀察:周KD交叉向上投信掃貨「技嘉等9檔作帳味濃」

台股延續上周疲弱表現,加上美國聯準會(Fed)暴力升息,帶動市場資金更加抱持退場觀望態度,加權指數已經創下連5黑走勢,且量能明顯萎縮,指數不排除繼續下探13,800點與10年線支撐,因此,本周進入季底作帳關鍵,在缺量前提下,使得法人結帳力道恐擴大且加速,操作以持盈保泰為佳。(詳全文)

★47年老牌如何成首家電子股?光寶創辦人宋恭源「用LED照亮」台灣產業

光寶科技近年積極布局雲端運算、光電半導體、汽車電子、5G、AIoT等領域,作為第一家上市電子股的公司,47年來歷經台灣科技業更迭與典範移轉,於全球電子產業鏈扮演關鍵樞紐。

光寶創辦人宋恭源引領核心光電元件與電子關鍵零元件發展,從工程師出身、一路創業,對於經營公司的歷程,有什麼省思?(詳全文)

Tesla founder Elon Musk attends Offshore Northern Seas 2022 in Stavanger, Norway August 29, 2022. NTB/Carina Johansen via REUTERS   ATTENTION EDITORS - THIS IMAGE WAS PROVIDED BY A THIRD PARTY. NORWAY OUT. NO COMMERCIAL OR EDITORIAL SALES IN NORWAY.
特斯拉(Tesla)將於10月1日登場「Tesla AI Day 2022」,屆時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將展示最新軟硬體科技。圖/路透社

★下周觀察重點

1、特斯拉(Tesla)將於10月1日登場「Tesla AI Day 2022」,屆時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將展示最新軟硬體科技,包括Cybertruck純電卡車、Dojo超級電腦,以及備受期待的特斯拉全自動駕駛FSD,還有去年首度亮相的特斯拉機器人(Tesla Bot),名為「Optimus Sub Prime」。

2、《經濟日報》將於10月5日舉辦2022科技論壇,以「5G開啟元宇宙大門」為主題,邀產官研領域專家,探討5G如何結合元宇宙。論壇講座將有數位發展部長唐鳳、中華電信董事長謝繼茂、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、工研院資通所長丁邦安等產官研專家出席。

3、軟銀集團(Softbank)創辦人兼執行長孫正義預計10月前往首爾,和三星集團(Samsung)實際掌舵手李在鎔會面,屆時兩人將討論軟銀旗下晶片設計商安謀(Arm)如何與三星「戰略性合作」,兩大半導體巨頭將強強結盟?台灣半導體業該如何看待?值得關注。

  •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楊絡懸:專訪過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的藝術公益、側寫過英國前首相梅伊的政經脈動。相信不論是企業大老闆、小人物或社會角落,都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,期盼透過深度和廣度的觀察力,帶來最宏觀的專業報導。